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董雅华:让学生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2年入选“教学名师”的、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董雅华:我自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从事马学科研究教学中曾经历了专任教师与专业-行政双肩挑的多次交替,中间有过数年离开校园去到经济建设一线的企业工作,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使我开阔了眼界和见识,给予我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的有利条件,长期以来心中始终不曾动摇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价值感。另外,我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是思政专业发展的亲历者,传承复旦思政学科传统及发展的使命感召唤我于多年前回归专业,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教学工作,并继续圆我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力量之夙愿。
在我选择和坚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上,大学时代的专业引路人邱柏生教授给予我许多鼓励和帮助,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努力担负专业传承使命的坚韧品质。曾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著名政治学者王邦佐教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我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就明智地启发我选择拓耕政治学理论与思政学理论的交叉论域,以便为日后继续从事思政学研究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王先生生前生病住院期间,有一次我去医院探望他,带去了我新出的研究著书,他接过书仔细翻阅,然后抬头一字一句地对我说道:“你一定要再继续做好研究,出新书!”当我再出新著时,导师已驾鹤西去,但导师的勉励却始终萦绕在我心中,给予我把马学科研究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的巨大精神力量。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董雅华: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促进了我自身思想理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看问题能够更加客观、全面、透彻。比如,通过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创新思想,在看待和把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坚持本土化立场等的关系上,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来科学把握,并把这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董雅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重要的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创新,研究和解决时代之问。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必定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如我在研究成果中马克思主义阐析人民民主思想在中国化时代化方面的特点。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并且,必须采取“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权力限制措施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经过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直至新时代总书记首次将这一中国式民主实践形态特征凝练概括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守正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的基本规定,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具体实际和人文民情,把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例证。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董雅华:从事马克思主义教研工作已成为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笃信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事业的意义,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中,是我人生前行的指路明灯和最大的动力之源。
澎湃新闻: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您是怎么看的?
董雅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着远大光明的前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指引全人类未来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平等而幸福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得到很大推进。当下的重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这一任务既紧迫又任重道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地选择和走出来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任何现成的模板,不能照搬任何他国他族的模式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创新发展及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进而反哺社会实践。
澎湃新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董雅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贯穿教育的始终。要善于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融入生活世界,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比如,在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中时,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需要说明白为什么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我在讲解中,常会给同学们列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过的一个生动例证:当我一个人独处一室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研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包括研究活动使用的语言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我通过研究活动所做出的东西,是我自身为社会所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是社会存在物。这样一解说,同学们便很容易理解弄通。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董雅华:大学生思政课是很重要的,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必须把思政课上好,把道理说深说透,并且要启发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行统一。教师本人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充分的知识储备,以及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要素,同时,还要有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思政课程教学的始终。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董雅华: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好的,许许多多老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努力上好思政课。
面临的有利条件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和有力度的政策支持。
面临的挑战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面对数智化的世界,一方面,教师本身需要理念跟上和知识更新及运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高科技发展本身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化思考和研究,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