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预增 1533

中俄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缅怀历史,重拾初心,阻止悲剧重演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8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俄关系和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坚定不移深化战略协作,推动中俄关系稳定、健康、高水平发展;共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同一天,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三个“8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这具有重要意义。

当地时间5月8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这是两国元首步入会场。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中俄两国共同肩负的特殊责任。回溯二战全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响最早的反抗枪声,且持续时间最为漫长;苏联军民则承受了战争中最为惨重的伤亡代价。两国分别作为亚洲与欧洲的主战场,在击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征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付出了举世罕见的巨大牺牲。

然而,近些年来,各种伪造、篡改、歪曲乃至“恶搞”二战这一人类历史上至暗浩劫的行径,屡见不鲜。有人妄图抹除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集体记忆,否定亚洲战场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关键贡献;个别国家的青年群体,对攻克柏林、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史实混淆不清;更有甚者,荒谬地赞扬硫磺岛战役中守岛日军的“英勇”。

与此同时,在复杂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纪念二战胜利的活动被强加额外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意涵。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前往莫斯科参加庆典,甚至被打上“背叛欧洲”的标签。凡此种种,都凸显出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事实上,还原历史真相并非为了“争功抢名”,而是借由缅怀历史,重拾初心,深刻反思战争爆发根源并汲取教训,竭尽全力阻止类似悲剧再度上演。

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离不开更为密切的中俄多层战略协作。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前,中国、苏联和同盟国共同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并起草《联合国宪章》,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实基石,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营造了珍贵的良好环境。但近年来,部分国家盲目迷信并推崇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致使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权威性遭受严峻挑战,在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也被削弱,“联合国无用论”“国际法无效论”等错误论调甚嚣尘上。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对于维护并完善公正合理的战后国际秩序,有着更为强烈的共同诉求。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能够通过在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及相关机构框架内的紧密协作,切实维护联合国权威,稳固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利益、团结应对当代挑战中的核心地位。此次中俄还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维护国际法权威的联合声明》以及《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便是两国战略协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有力见证。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需要中俄示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二战的胜利,从本质上讲是超越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的多边主义与合作的胜利。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如今的国际力量对比与80年前相比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中俄作为负责任大国,持续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中强化建设性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推动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讨论与议程协商,在维护主权平等、促进公平正义、尊重多元价值等方面,切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同时,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制于任何第三方的“黄金法则”,发挥中俄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俄两国共同缅怀历史,不仅是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冷战后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秩序的有力保障,更是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新起点。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形势,两国将继续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强化中俄关系的战略价值、内生动力与世界意义,服务于两国及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发展进步需求,回应国际社会共同期待,提升“中俄模式”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示范效应。同时,积极探索中俄经贸合作从数量增长到能级提升、从产供链向创新链延展、从互补性向普惠性转型的发展路径,为全球安全、发展和治理议程贡献更多公共产品,为动荡失序的世界持续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

(赵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