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预增 1533

47本笔记、2341场讲座,一位普通上海老人的阅读史

“我就是上海一个普通市民,这些读书笔记不一定有什么价值,但的确是全民阅读的一个普通侧影,我自己也是上海全民阅读建设的一个受益者。”

自2011年退休后,上海邮电行业退休职工郑帼华女士积极参加各类讲座2341场,包括线下1341场和线上1000多场。12年来,累积了满满47本读书笔记。这些讲座讲师身份各异,讲座地点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记录详略不一。

5月8日下午,郑帼华将这些笔记捐赠给了她常去的静安区图书馆,在这里她一共参与了39场讲座。静安区图书馆联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对这些读书笔记珍而重之地举行了捐赠仪式和阅读座谈会,希望以此展现市民阅读习惯从“被动借阅”到“主动研习”的跃迁,并围绕新技术时代图书馆社会角色的重塑展开探讨,为推动全民阅读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升级汇聚智慧力量。

“听讲座做笔记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自己消化知识的过程。”活动上,郑帼华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感悟,她觉得退休之后有好多时间参与活动,就像一条鱼进入大海可以尽情吸收养分,尽管现在体力和记忆力都不如往昔,但在大家的鼓励下还是有信心继续参与“全民阅读”,提高自己的素养。

郑帼华女士

20多年来,上海不断出台政策,扶持实体书店,促进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优化,营造书香上海、全民阅读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市民的共识和积极行动。

“全民阅读是一条信息链、资源链,起源于我们的作者,经过出版社、报刊社、书店、图书馆,但最终要落实到读者身上,没有读者的参与和热情,前面的投入就没有意义。我们要立足读者的需求,明白他们作为全民阅读终端的重要性,同时要研究他们的需求,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果。”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表示。

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郑女士的读书笔记“具有超越官方记载、超越新闻记录,具有个性和充分细节的特殊文献价值。这些笔记,不仅是她个人十多年读书活动的记录,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历史档案。静安区图书馆对这批笔记的收藏,是慧眼识真,为公共文化服务开辟了新的文献征集路径,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活动现场

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客厅,正经历着从“藏书空间”到“知识枢纽”,从“图书借阅”到“文化启智”的转型。如何在技术浪潮中重塑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并且通过多元服务激活全民阅读的内生动力,为构建“书香上海”“人文之城”注入新动能,也是本次阅读座谈会的主要议题。

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伟就表示,图书馆需平衡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收藏。在他看来,郑女士的笔记是“纸质文献尾期”的珍贵样本,呼吁加强对市民原始文献的抢救性收藏。

一直以来,上海就以丰富的各类讲座和阅读文化活动滋润着市民生活。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邢建榕则指出,讲座因具备实时互动、答疑解惑的特点,听众对内容的接受度可达75%,远超传统阅读书籍的20%,可以称为高效阅读模式的典范。

活动现场

“作为一名热爱朗诵的普通市民,静安区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平台,更是一个让我感受到公共文化温度的地方。”读者代表陈陈说,“我参与的‘静安白领朗诵沙龙’,让我们在忙碌生活中找到诗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通过图书馆的平台,发现阅读带来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