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预增 1533

武康大楼再开发:一栋楼火还不够,要带火街区“朋友圈”

2009、2018年两次保护性修缮,2019年剥去蛛网(架空线落地),武康大楼在更新中越来越火。

入境游热潮中,“长在热搜上”的网红大楼面临挑战。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武康大楼存在单点流量过载而对其所在的衡复风貌区影响力辐射不足的现象,建议应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围绕“转角公寓”和“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两大主题,建立街区“朋友圈”,梳理街区打卡路线,让流量从点渗透到面,形成街区协同共荣。

武康大楼:因为独火,所以过火

武康大楼的人头攒动与周边街区的“优雅如常”经常形成强烈对比。据徐汇分局天平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介绍,在武康大楼所在的六岔路口、半径约70米的范围内,历史瞬时客流峰值曾超过5000人次。

5月3日,武康大楼人头攒动。刘译琳 摄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里,天平路派出所会同其他单位和街道保障武康大楼秩序的同时,“宇宙中心”周边街区依然“静谧”。研究员经过长期观察及大量街采,发现武康大楼的流量未能导向其所在街区,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我来、我看、我打卡”的现有体系太单一。因“拍照打卡”在互联网走红的武康大楼,吸引来的游客都以拍照打卡为主,受访游客基本都不知道武康大楼设计者邬达克,很少有人对街区漫步探索。正因为缺少下一个附近的目的地,游客往往长时间在原地进行“没必要”的逗留,加重了“摩肩擦踵”。

名人故居的知晓度不高。历史上曾是上海高档住区,武康路所在的街区以名人故居为主打标签,但研究员在调研中发现,很少有游客知道武康路被称作“名人路”,当被问及曾住在该区域的名人有哪些时,只有极少数人答得出“宋庆龄”。同时,叠加巴金故居近年一直处于修缮状态、柯灵等名人在游客群体内的认知度不高等因素,和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相比,衡复风貌区的名人故居未能被泼天流量辐射。

既有打卡点分散,未形成网络。位于武康路393号的黄兴故居被部分改造为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暨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这里张贴着21个打卡点,如上海话剧院、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团、上音歌剧院等。这些打卡点相距较远(距武康大楼普遍在1.5公里甚至2公里以上),且星罗棋布、主题分散,未能有效形成漫步路线。

武康路依然保持“幽雅”气质,与武康大楼的人头攒动形成强烈对比。鲁怡 摄

以衡复风貌区为试点,上海城市更新专家委员王林曾牵头编制全国首个具有法定详细规划地位、可以用来有效管控规划建设的风貌保护区规划。她告诉研究员,由丰富多元的建筑及宜人街道尺度构成的城市空间,才是衡复风貌区真正的魅力所在,希望游客不只看到武康大楼。

天平路淮海中路口的锐角区域是武康大楼最佳拍摄点位,人行道原本宽2米,大量游客一度是站在车行道上拍照打卡,造成了安全隐患。针对此乱象,王林团队在2020年受邀进行微更新,将该转角空间向外拓展3.6米,形成了约500平方米的源点广场。以树池为原点,广场地面嵌入了放射状的金属导航线,360度指向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徐家汇源(900m)、徐汇艺术馆(1200m)、宋庆龄故居纪念馆(60m)。由于导航体系以广场为圆心360度放射,除了朝着武康路的方向以黄兴旧居、武康庭、巴金故居串联成线以外,很多景点因方位上南辕北辙尚未转化为打卡路线。

源点广场地面嵌入360度导航系统,指向各个方向的景点。鲁怡 摄

在导航线标注的徐汇艺术馆,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曾主办“何以生新——梧桐深处·不一样的美好”展览,并通过4000余张徐汇区照片拼贴组合了武康大楼。策展人上海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俞斯佳建议有关部门借助武康大楼的流量,挖掘更多打卡点,周边更多公共资源能够适当开放,通过City Walk网络的布局,把网红效应向周边发散。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宿新宝曾经主持爱神花园、孙科别墅、太原别墅等邬达克作品的修缮工作。他认为,武康大楼的热度激起人们对城市建筑语言及空间美学的关注,建议应借助武康大楼的流量,进一步挖掘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资源优势,建立可漫步的“武康大楼朋友圈”。

建立朋友圈1:以转角公寓体现衡复风貌区的场所精神

在“何以生新——梧桐深处·不一样的美好”展览上,曾展示了衡复风貌区近年来修缮的12处转角公寓,分别为:武康大楼、瑞华公寓、西湖公寓、白赛仲公寓、密丹公寓、淮海大楼、巨福公寓、高邮公寓、国富门公寓、麦琪公寓、高安公寓、良友公寓。

在2024年9月-2025年2月举办的“何以生新——梧桐深处·不一样的美好”展览,展示了摄影师席闻雷拍摄的12个转角公寓。图片来源: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

“这12个公寓因地制宜采取围合式造型,且都是名师设计。每一栋的风貌、材质都不一样,非常有趣。”俞斯佳告诉研究员,其他11个转角公寓不太为人所知,其中有10座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他建议进行宣传推广,让每一座历史建筑都得到应有尊重,实现街区流量平衡。

转角公寓体现了衡复风貌区的场所精神。同济大学教授钱宗灏告诉研究员,原法租界当局在新区内禁止建造中式房子,对公寓和花园住宅的建设则大开绿灯,这就是今天衡复风貌区集中了如此多的公寓和花园住宅的原因。

“转角”,则缘于原法租界市政当局施行巴洛克式的新区道路系统,即放射状的路网形态(如东湖路、淮海中路、汾阳路口)。该系统具有明显的优点,如宏伟、壮丽;同时存在明显的缺点,如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地块,这对房地产开发是一个难题,但难题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以武康大楼为例,转角公寓成为应对这种不规则地块的最佳方案,变不利因素(建筑平面布局困难)为有利因素(建成后的景观价值及其带来的经济价值)。

转角公寓在城市景观中具有突出亮点。钱宗灏指出,因其地理位置优于沿街公寓,路人容易看到建筑的全貌,并形成某种视觉焦点,从而使之成为地标、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属性在客观上也会促使建筑师花费更多的心力去设计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装饰,以期形成一种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这就是转角公寓更容易成为网红点的秘密。

此外,商住混合的功能也为游客进入转角公寓打卡提供了可能。如现位于武康大楼底层的大隐书局、西式怀旧的老麦咖啡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的画廊“城市交集”于2020年进驻,《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即在此举办新书发布。

位于武康路湖南路转角的密丹公寓。鲁怡 摄

位于武康路湖南路转角的国富门公寓。鲁怡 摄

“有些转角公寓其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底商上居的模式,有些公寓比如武康路上的密丹公寓、国富门公寓,复兴西路上的麦琪公寓,其原始设计底层为车库,但随着城市社区发展的需求,慢慢变化为商铺,这也与今天风貌区中城市的服务功能相匹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行业导师冯立告诉研究员,这种底商上居的混合功能,在上海历史城区中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上海几代人共享的一种街道记忆与生活方式。

打卡路线: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游客可自取武康路-安福路街区漫步地图,其中C路线1.2公里,沿武康路途经武康庭、开普敦公寓、罗密欧阳台、巴金故居,复兴西路转弯后途经柯灵故居,最后抵达徐汇艺术馆。事实上,这条路线会经过位于武康路湖南路街角的国富门公寓、密丹公寓,复兴西路永福路街角的良友公寓,以及位于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街角的麦琪公寓、白赛仲公寓。建议将此5座转角公寓纳入路线,将人群引入街区,深度阅读更多优秀历史建筑。

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提供的魅力衡复街区漫步地图。左图为固有路线,右图在C路线(1.2公里)加入5个转角公寓打卡点,丰富漫步体验。鲁怡 制

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是徐汇区历史建筑的“守护者”,副总经理顾志峰亲自主持包括武康大楼在内的多幢历史建筑修缮,并总结了5座转角公寓的亮点:密丹公寓占地面积仅90多平方米,建筑外立面形似大象;良友公寓室内公共楼梯由下至上多边形旋转贯通,被誉为“最美钻石楼梯”;国富门公寓外立面由两种光面、毛面两种不同粉刷材质构成,室内木门有南太平洋天堂鸟铁艺构件;白赛仲公寓转角处做切角处理,形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平面;麦琪公寓的转角立面以弧形敞开式阳台作为主要构成元素,其流线型造型呼应了当时streamline modern的流行风格。

位于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转角的麦琪公寓。鲁怡 摄

位于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转角的白赛仲公寓。鲁怡 摄

建立朋友圈2:将更多中国建筑师作品纳入漫步路线

“最近20年兴起了邬达克热,诚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上海不只有邬达克,说‘邬达克的上海’失之偏颇。”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告诉研究员,中国以前没有建筑师这一职业设定,与之接近的是工匠、梓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就是当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留洋归来之后才诞生的。

 “上海的很多老建筑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他们和外国建筑师一样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梳理史料时发现,1930年至1939年,上海100项大型建筑中,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占43项,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的超过了43项。

宿新宝是《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编写者之一。他告诉研究员,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是现代建筑师执业制度、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从建筑类型学上,他们回答了中国建筑如何面向现代的问题。

根据《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梳理,衡复风貌区近代中国建筑师作品有59幢被列入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远超外滩等其他历史风貌区的数量。童明的祖父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代表人物童隽(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之一),他告诉研究员,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衡复风貌区的创作是非常令人惊艳的。

“比如黄元吉设计的淮海大楼(原恩派亚大厦),《中国建筑》以‘雄壮伟丽’、‘巧夺天工’来形容,非常庞大、非常舒展、非常流畅;比如范文照设计的集雅公寓,在我看来比邬达克的设计更加地道,就是考虑的居室空间格局高度集约有效;比如华盖事务所的合记公寓、梅谷公寓,这是我祖父他们的事情,和街区的吻合关系,既不突兀又具个性。这些建筑放在欧洲、美国任何地方都毫不逊色。”

由黄元吉设计的淮海大楼(原名恩派亚大厦)。席闻雷 摄

打卡路线:关于武康路上中国建筑师的作品,郑时龄院士在《海上遗珍:武康路》的序言中已经划了重点——“他们是设计了武康路40弄1号和40弄2号的董大酉、设计了4号和111号的奚福泉、设计了12号住宅的建筑师谭垣教授、设计了393号世界社的大方建筑公司李宗侃、设计了117号的集成建筑师事务所的范能力、设计了65号的陈芝葆、设计了210号的东亚建业公司、设计了198号的华东建筑设计院等中国建筑师和建筑机构,黄元吉和王华彬也在武康路留下了作品。”

复兴西路柯灵故居,由近代中国建筑师奚福泉设计。鲁怡 摄

位于武康路的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故居,由主持大上海计划的董大酉设计,1938年,唐绍仪在此遇害。鲁怡 摄

武康路-安福路街区漫步地图的B路线长1.5公里,经过武康路,直通风貌区另一处“网红收割机”安福路。建议在该路线既有打卡点基础上加入主持大上海计划的董大酉作品唐绍仪旧居,以及奚福泉作品武康路4号、谭垣作品武康路12号,出发点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本身即是中国建筑师李宗侃作品(1930年代的续建部分)。此外,在上文提到的转角公寓打卡路线,亦可叠加中国建筑师作品,如奚福泉设计的柯灵故居(由童明团队修缮)

(感谢《老上海经典公寓》作者之一娄承浩对本文的贡献)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

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