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预增 1533

专家: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是模仿者学习者有时也是评判者

“我想提这样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是什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吗?”

5月14日,在“数智赋能·教联共育——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主题论坛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工会主席张艳萍提了个问题,“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很多家长现在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没有方法又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它很容易实际上是跟着学校教育走。”

2025年5月14日,上海,张艳萍作主旨报告。本文图片均为 主办方供图

当日,张艳萍作了题为《道为术先——关于家庭教育误区的一点思考》的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本末倒置现象,强调教育理念比教育方法与技术更为根本,呼吁家长回归教育本质,避免陷入功利化育儿的误区。

张艳萍提出了她的观察——家庭教育是一个积累的选择的结果。“家庭教育有时是一种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甚至是短期目标的博弈。什么意思?比如说今天多留作业了、孩子动作慢了,但是我是坚持孩子要十点钟躺在床上的,这里就面临着一个‘充足的睡眠’和‘完美完成作业’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你选择了‘完美完成作业’后,孩子充足睡眠的这个长期目标就会被搁置,因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持续更久。”张艳萍谈到,事实上,所有类似的这些选择,都是短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甚至对孩子终身成长的需要之间的博弈,“因此我觉得,家庭教育要有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坚定的目标。”

另外,张艳萍强调,家长不要忽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以身作则。“当一个家长在孩子心目当中是模范,你什么话都不说,家庭教育也是成功的。反过来,孩子是一个模仿者、学习者,有时也是一个评判者。当孩子评判说‘我不想向你学习’时,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家庭教育可能都走向无效。所以帮助每个家长成为一个以身作则的典范,也是我们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重点内容。”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一年前的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破解当代家庭教育问题与挑战为使命,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5月14日的论坛即为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承办。

当日的论坛上,全体参会嘉宾共同见证了“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升级版的发布。这一系统经过一年的迭代创新,从1.0版绘制“亲子能力图谱”,首创自适应学习模式;到2.0版增强“智能情境陪练”,实现多模态交互训练;到如今3.0版实现“气质类型匹配”,开创个性化沟通新范式,完成了AI赋能家庭教育的“三级跳”。

“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表达,不同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闫寒冰指出,“家长们要学会用适切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知心慧语’3.0可以帮助家长更为精准地找到解决沟通难题的密钥。因为情境具有更强的拟真性,家长就更容易将学习到的技能迁移到生活中去。”

闫寒冰教授介绍“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3.0 。

“一次高质量的家庭会议,胜过十次碎片化的说教。”有家长曾向研究院反馈。5月14日的论坛现场,研究院面向全国461所“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学校,正式发布年度家庭教育普适活动——“开好家庭会议,促沟通·育未来”,旨在让专业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日常实践。

此外,作为家庭教育研究院的重要公益实践成果,“阳光成长·教育护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行动”在会上正式启动,项目将重点面向中西部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100所乡村学校,通过专业、科技、生态“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开展精准帮扶。